去年美國政府因全球晶片短缺要求半導體廠商提供產銷資料,韓國政府站出來為其業者說話;現今美國要求韓國加入「晶片四方聯盟」(Chip 4),重組半導體供應鏈對抗中國大陸,韓國政府反而和大陸先行簽署「關於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文件。相較之下,我政府逢美只會唯唯諾諾,不敢為台灣和產業的利益力爭;對於這樣的政府,業者只能自謀出路。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說:在美國晶片製造成本過高。但在美國政治壓力及我政府一味迎合美國需索下,台積電只得赴美投資設晶片廠。現今美國《晶片法案》實施,對接受美國政府補貼的廠商設下10年內不可在大陸投資、擴充先進製程晶片製造的枷鎖。台積電是股票上市公司,必須以投資大眾的利益為優先、以未來競爭力為考量,就補貼和限制條件損失的機會成本之間進行多方面評估。
對半導體業者來說,10年是個相當長的時間,未來產業、科技與市場充滿了不確定性。在美國設廠不僅建廠成本高,生產後的營運成本更高。依據美國智庫「資訊科技與創新基金會」的報告,美國電腦、電子、光學產業的平均年薪達8萬7千美元,是各產業之冠;加上產業生態體系與製造業發展環境落後,例如人才不足、建廠與營運法規嚴苛等,區區政府補助,根本難以彌補成本所失掉的競爭力。
另方面,目前大陸是全球半導體最大、成長率最高的市場,亦是晶片設計、製造、設備、材料等跨國企業重要營收來源。對韓國來說,半導體是對大陸貿易順差的主力,且三星和SK海力士在大陸有極重大投資,這是韓國為何敢冒美國政府「與大陸高科技脫鉤政策」的大不韙而與大陸簽署供應鏈合作的主因。日前美國政府甫發出對大陸出口AI晶片的禁令,造成輝達、超微兩大公司股票大跌,隨即將禁令延後1年實施,亦是基於大陸市場的考量。為了一時的補助,台積電能犧牲大陸未來10年可能的商機嗎?
美國有關半導體產業基本上有三大目標,一是防堵大陸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主要藉出口管制等投資貿易措施;其次是維持供應鏈的韌性,倚賴與重要盟友的合作;第三是重振半導體製造,主要依靠《晶片法案》對建廠的補助和科技研發的支持,三項工具彼此整合運用。
重振半導體製造方面,美國的產業發展環境和生態體系已經破敗甚久,需要相當時間才能建立,因此短期做法就是以補貼方式鼓勵國內外大廠投資。照道理來說,美國不需運用政治手段逼迫台積電赴美投資設廠,在美國獎勵補貼之下,三星、英特爾、美光和格芯等大廠都已有重大投資計畫;其中英特爾和三星且都有發展晶圓代工業務的強烈企圖心,製程技術和台積電相距不遠,美國只要全力扶植該兩家企業替代台積電,或作為台積電之外的次供應商,即可解決先進晶片仰賴台積電的問題,但美國政府不圖此途,原因何在?
近1年多來美國政府官員不斷強調台灣處於地緣政治高風險,尤其是商務部長雷蒙多,疾呼美國不可再倚賴台灣,顯示地緣政治是美國的核心憂慮。最近大陸突破美國的防堵,量產出7奈米晶片,據報導與台積電的製程相似,這也是美國憂慮所在。換言之,美國政府施壓台積電前往設廠,除了要維護晶片穩定供應的表面理由,不能不讓人懷疑其背後存有要將台灣尖端製造空洞化的企圖,台灣能沒有警覺防範嗎?
之前美國要求台積電前往設廠的時候,如果美國是基於國安和經濟安全的策略性考量,美國政府就應該為台積電提供一套策略性的安排,但台積電失去了談判取得好條件的機會。而今美國設下圈套,接受補貼的企業被綁住10年的賣身契,台積電如果覺得不划算,可以大聲地向美國說「NO!」,而政府不可再次出賣台灣的利益,將護國神山推進火坑。
(本文刊於2022年9月10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