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林昭禎 | 拼經濟只能「高大上」嗎?

热门出版物

林昭禎 | 拼經濟只能「高大上」嗎?

繼幾家重要財經機構宣布,下修台灣今年的經濟成長率後,主計總處也終於承認,因外銷衰退與投資不振,的確有「不保二」的情形。但值得注意的是,「中用不中看」的內需消費卻表現令人有感,特別是藉由「慶典經濟」串連投資的新成長模式,或可為台灣低迷許久的經濟帶來新曙光。

甫榮獲市民幸福感「十金一銀」的台中市,就被認為是「慶典經濟」發威,才讓市長盧秀燕的表現大受肯定,而其運作的關鍵在,市長透過籌辦大型活動刺激消費,進而吸引外來投資,使之成為強化宜居城市的動力,以提高人口遷入誘因,維持成長。

台灣長久以來都是採「出口帶動成長」的經濟模式,經由勤奮打拼與穩定的政治社會環境,吸引外資並敲開海外市場,達到增加國家與民眾收入之目的。但重外銷易受國際景氣與需求變化所影響,加以近年來「全球化」的內涵丕變,基於地緣政治考量,歐美大國均以國家安全為由,要求戰略物資拉回本國生產,使得我國經濟發展大受衝擊。

面對景氣下行,以往當局常循凱恩斯主張,以公共投資或建設創造需求來「度小月」,同時提出更恢弘的高科技產業推升計畫,徐圖復甦後擴大佈局。只是從2020年到2022年每年有三兆餘元的超額儲蓄現象,即可說明閒置資金找不到投資項目的事實,可見得「高大上」之發展策略已到了該改弦更張的時候了。

過去三年蔡政府常言,台灣經濟成長率重返亞洲四小龍之首,但沒說的是,只靠「半導體」這種一枝獨秀的產業發展型態,不僅有七成年輕人無法參與,而且一遇外銷逆風就應聲倒地。反觀同時間經濟持續負成長的香港,為何能在今年第一季強勁回升,從墊底到第一,除了訪港旅客增多外,主要還是金融人才仍在,使其保有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顯然台灣需要打造第二經濟軸線了。

其實台中市的「慶典經濟」就是個好例子,台灣除了有世界三大宗教盛事的「大甲媽繞境」,一年到頭都有精彩的祭典,從元宵放天燈、三月「瘋」媽祖、農曆七月放水燈,連外島的金門都有城隍季,如能再加規劃使之多元更吸引人,好比納入邊跑邊吃的田中馬拉松,抑或體驗歌仔戲、八家將等傳統技藝,這不就是「廟會經濟」的基礎。除此在型塑來臺旅遊新選擇的同時,亦應透過智慧城市裝置,方便旅人隨時掌握繞境進度、人潮密集與否,及食宿服務等狀況,好安排行腳路線,並讓投資者看到有利可圖的前景。

儘管全球化的內涵有所調整,但我們也能用珍珠奶茶風靡世界的經驗,改以「在地全球化」策略,助台灣主動出擊創造收益。

(本文刊載於民國112年8月2日之聯合報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