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業已宣布,受到政府補助的民間社工薪資將一舉調升8.16%,這也讓調薪之後社工人員的起薪為37,765元、社工督導為44,239元,只不過,這次加薪對象僅涵蓋一萬多名執行政府專案的民間社工,至於,其餘七千多人民間團體所自聘的社工人員並未納入這一波的加薪行列,致使恐將掀起社工人員異動流失的虹吸效應,顯然,一國多制的社工人員薪資保障制度,除了凸顯同工不同酬、不同值之於可以比較價值(the comparable worth)的命題意旨思考外,如何正視社工職能及其專業認可,這會是道為本的癥結所在;連帶地,關於學分班社工出路的多重宇宙選項,亦有其延伸性思考之必要。
繼上週分科測驗結束後,包括分發入學、繁星推薦、申請入學、運動績優抑或是單獨招生等等學士班的不同入學管道,已經全部告一個段落,即使分科測驗成績尚未揭曉,但是,充其量也只是在有限的生員大餅裡,相互掠食於各種不堪的校內互打情境、校際搶人處境以生員不足大環境,這也使得長久以來都是天之驕子的社工人員,也要面臨到的從選系、培力到職涯規劃的命題思考。誠然,現行社工人才的養成管道可以概分為高教學制的科班社工以及推廣教育性質的學分班社工,只是,受限於「教—訓—考—用—推」結構性限制所出現的斷裂情形,致使雖然學分班社工的角色功能,有其定位模糊的妾身未明,但是,一年半載的速成培育,卻有如蠶食鯨吞般迅速成為當前人群服務工作的重要夥伴,如此一來,理當是更要去正視社工學分班出身的社工人員,就其所糾結集體意涵的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究竟是意指那些需要進一步深究的變遷性思考,這是因為:
首先,相較於其他的專業證照養成模式,包括810時數的「學科」以及兩次共400小時之「術科」的社工學分班,合計15科、45學分及其1,210時數的培育歷程,斷然不應該侷限於混時間便可以結業了事的學院派歧視,畢竟,缺少一篇畢業論文幾乎是準碩士的學分班社工,就不僅止於時數多寡的量化思維,而是要如何借力使力且因勢利導於這一群擁有豐富人生歷練的社會大學生,使其得以從理論到具體、從抽象到實務,以迄於從照表操課到通情達理,藉由學習的認知基模,從而找出社會大學生投入人群服務工作的質感素養,以此觀之,關乎到社工學分班的修習科目、必選課程、實習場域以及最後一哩,均有待破壞性變革,而非只是將高教體制的現行學習地圖,直接複製貼上於生命境域殊異的這一群社會大學生身上。
再則,即使是祭之於保健因子的加薪措施,藉此不斷地墊高社工起薪水準的樓地板,但是,限縮對於不利處境的服務對象及其社工處遇的結構性困境,這也讓社工薪資待遇很快可以達到上限的天花板,甚難仰望於民間企業的功績福利,如此一來,就其生源的招募訓練,宜是要有從戰略到戰術、從社政本位到跨域整合、從科班社工到學分班社工,以迄於將社工元素綜融其他專業所關涉到發展性社工的創造性轉化,換言之,從社工知能的推廣教育研習,鑲嵌於過往所學不同科系的跨域學習串聯,藉此架構起社工居服化、社工長照化、社工生輔化、社工司法化、社工金融化等「議題別」,以及兒童、婦女、老人、少年、障礙者或其他等「對象別」。
遠地不說,依其法源依據,現行的〈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專業人員資格及訓練辦法〉、〈老人福利服務專業人員資格及訓練辦法〉、〈長期照顧服務人員訓練認證繼續教育及登錄辦法〉、〈身心障礙者服務人員資格訓練及管理辦法〉以及〈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專業人員遴用及培訓準則〉等施行辦法,均有社會工作人員或社會工作師的一席之地,更遑論於專員、督導、主任、院長等等管理層級的人群服務職涯規劃;連帶地,跨域整合的照顧團隊組成,科班與學分班不同背景的社工,亦有其舉足輕重的角色擔綱,像是職業訓練師、職業訓練員、職業輔導評量員、就業服務員、職業重建個案管理員、督導等「身障職重服務專業人員」;早期療育教保人員、保育人員、生活輔導人員、社會工作人員、早期療育機構主管人員、安置及教養機構主管人員、心理輔導或家庭諮詢機構與其他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主管人員等「兒少福利機構專業人員」;社會工作人員、居家服務督導員、辦理財團法人登記之老人長期照顧養護型與失智照顧型機構及安養機構院長(主任)等「老人福利服務專業人員」;社會工作人員、社會工作師)等「長期照顧專業人員」;以及社會工作人員、教保員及訓練員、居家服務督導員、身心障礙福利機構院長(主任)及副院長(副主任)等「身障服務專業人員」
總之,看見學分班社工多重宇宙出路的職涯天光,直指出來的還是:改變就從現在的靜心學習、蹲點實習和最後一哩的見習,開始做起。
好一個『沒有悲觀,也沒有樂觀,至少留有一個希望的達觀』、『念社福、觀心術、當社工、學做人、利社會』的人群服務涵養。
(本文曾刊登於112.07.18 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