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踵而來各級校園裡出現諸如『烯環鈉』、『一分耕耘1.35分收穫』、『讀台大不是很聰明就是原住民』之類的歧視性言論,這也讓相與衍生出來的『#Me too』、『#We too』等議題現象,宜有通盤思辨之必要。
基本上,這些淺薄、低端的人身攻擊言談,背後所長期積累的認知閉鎖及其所營運而生的心靈結構,會是針砭的考察所在,僅以『一分耕耘1.35分收穫』的話術為例,看得到的是原民、漢民學生,彼此晉身成為頂尖大學一員,所糾結的升學加分制度設計,如此一來,不同的原始成績卻有著相同身分的兩相對照,這也讓相對性落差,被一舉放大成為原漢種族之間的文化性對立,尤有進者,更是忽略了包括「個體—制度—大環境」、「規範性層次—工具性範疇」抑或「上游—中游—下游」等等命題意旨的基本廓清,這是因為:首先,對於原民學生的升學加分舉措,背後所實有的立論基礎,宜有待進一步的討論,像是從壓迫結構的長期性殖民境遇到升學加分的加權標準,皆有復歸於歷史脈絡及其相應於族語認證的嫁接關係議論,只不過,更為根本的溯源所在乃是,要如何緊扣「上游」之於不同背景屬性學生的整體資源合理配置、「中游」之於入學就讀之後的生活適應配套建置,以及「下游」之於探索職涯規劃的水平或垂直不平等,以進行整體、全面和綜融的論述探究。
誠然,漠視文化弱勢的學生族群所欠缺應有的社會性投資和積極性差別待遇,何以到最後就只剩下升學加分一途,這恐有將平等、公正的就學公平複雜議題,予於單一、特定窄化,更遑論於業已造成種族對立的社會性成本;連帶地,若果覬覦的是『先有機會改變,才有改變機會』的結構性翻轉,那麼,如何強化對於現行原民學生陪伴和培力等等機制設計與制度運作,這也點明出來:宜是要嚴肅看待機會及其改變兩者之間的貫通和落差、斷裂,特別是從初始地位的先天不平等到入學就讀的過程不平等,以迄於學有所成的結果不平等,就此而言,該項升學加分的策進作為,究竟是想要解決從原民、漢人到漢人、新住民抑或不同種族的什麼問題?至於,單純的升學加分舉措,是否有助益於原民學生權能賦與的個人競爭資本,以至於拉近該項先天、人為和結構性不平等?冀此,在這裡的思忖之處乃是對投資原民之於教育投資抑或是整體資源配置的根本反思,如此一來,上述的微歧視言行,當只是諸多壓迫性結構底下的一項預期性後果。
最後,從『#Me too』到『#We too』的相關發想,點明出來的該種認知閉鎖的微歧視言行,又何止侷限於生理範疇的不當舉措,而是鋪天蓋地延展至包括心理、社會、經濟、文化、區域、種族、族群等等處於不利情境而來的諸多不當對待,如此一來,觸目所及的性別主義、年齡主義、社經主義、種族主義、地域主義,致使從直接到間接、從顯性到隱性以及從外在到內在的『#We too』,業已成為某種我族中心主義的常態性裁判、道德性指稱、制度性障礙、社會性排除、文化性歧視及其滾動性衝擊影響。
無疑地,從『#Me too』到『#We too』所關涉到主題標籤微歧視的認知基模,您、我皆非局外人。
(本文曾刊登於112.06.12 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