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去年(2022年)新生嬰兒人數不到13.9萬人的正式揭曉,這也讓高齡少子女化的長照議題,是有其復歸照顧難民之於居家長照服務的相關思考。
基本上,關乎到從1.0轉頻到2.0的長照機制設計,除了是有包括人流、金流、物流及其資訊流的相互糾葛拉扯外,任何一項的變革措施,宜是要有回應於權益保障與福利增進等等長期照顧旨趣的基本提問,如此一來,人口環境變遷所衍生的長照難民現象,更是需要藉由對象類別範疇以梳理出來不同的守護照顧建置設計,遠地不說,居於優先、主要且佔絕大多數的在家老化型態,這使得啟動到宅性質的居家服務,成為某種抑或暫時替代的照顧樣態,只是,引進照服員的到宅服務之際,究竟是要解決什麼人的什麼問題?可以讓相關難題解決到什麼程度?以及又會產生那些預期性或非預期性的滾動影響?
誠然,無論是隨機性質的附加模式(additive model)、關係親疏遠近的突顯模式(asymmetrical model),抑或是偏好選擇的層級模式(hierarchical model)等等殊異的老障扶持模式,點明出來:家內照顧型態(domestic caring pattern)依舊是東方世界或華人社會所既存的認知基模,如此一來,向外援求的照顧資源連結,對於宛如是即將溺斃般的長照家庭來說,也成為寄盼之所在;連帶地,攸關到長照服務布建的資訊正確、完整、透明、充分、及時與對稱,總是受制於供需媒合及其配置措施,而無法產生乘數較多的成本效能或機會成本,就此而言,不同概念項目所構築的這一套居家服務輸送結構(delivery structure),便有進一步探究之必要。
比如說:從照顧專員到A個案管理師的釐定照顧計畫、從B居督到照服員的執行照顧計畫、從居服員到服務使用者與家屬的落實照顧計畫,此一糾結從權控關係到權責劃分、從紙本的需求評估到現場的實地變數、從靜態的後勤到動態的一線、從行政端的上游到執行端的中下游、從各自本位到跨域整合、從AB碼到CD碼、從生理照顧到復健復能、從個人動力到家庭動力、從個別化照顧服務到個別化家庭照顧服務、從福利促進到權益保障、從權利行使到責任義務、從福利國家到福利社會、從法定責任到自負額、從國家介入到家屬照顧素養,以迄於包括生理、心理、認知、社會、文化在內的全人發展關懷,指陳出來:如何將長期照顧或居家服務轉化成為一種從全人構面,以進一步地擴及到全家、全程、全隊、全社區或全社會的公共議題,這將會是長期照顧或居照服務能否產生創造性轉化的關鍵所在?
總之,無論是宏觀的長期照顧抑或微視的居家服務,還原回到包括使用者、家屬、產業界、長照職工或社會大眾在內的利害、利益關係人(stakeholders)及其最適照顧、較佳利益或停損設置,那麼,當代台灣的長照變革工程,就不僅止於工具範疇的技術性操作,而是有其涵蓋戰略與戰術的並進思考,這其中包括有回歸於保險給付的社會安全體系?推動「教—訓—考—用—推」的建制化措施?社會大眾觀念充權的照顧素養培力?建構長照多元主義的認知基模?以及強化個人移轉、社會移轉的心靈結構,而非只是將複雜的照護議題予於特定單純化、養兒防老世代移轉化、中高齡婦女二度就業化、新住民與新二代化,抑或是愛之勞務道德化的狹隘思維。
(本文曾刊登於112.01.15 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