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獨立評論@天下」,感謝作者授權。作者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教授。圖片來源:截取自「公民日報」citizensdailycn@IG)
從週日(2022年11月27日)起,在社群媒體上陸續看到許多朋友轉傳關於中國大陸示威抗議活動的訊息。中國大陸的這個狀況並不尋常,值得在台灣的我們密切關注。不過於此同時,我也注意到一個重要的傳播現象,或許也值得討論。
面對不實資訊的教戰守則,你都做到了嗎?
過去幾年「假新聞」、「不實資訊」以及「事實查核」等議題應該算是傳播學術圈、甚至是整個社會最熱門的議題之一,很多學者對相關主題有很多研究和討論,該如何面對不實資訊的做法,也有各種呼籲或提醒。相關論述提供一般民眾面對不實資訊的「教戰守則」,大部分不離開以下幾點:
1.對資訊要具備批判意識與懷疑精神;
2.查證資訊是否可信(可以自己查或尋求事實查核單位的協助);
3.盡量尋求多方(尤其是不同、相反的)資訊;
4.在不確定資訊是否為真或消息來源為何之前,先不要轉傳或分享。
除了第四點是社群媒體時代的新增產物,整個準則其實都是已經存在多年的「媒體識讀/素養」基礎,理論上是不會錯的。但實際上,要推動和落實顯然十分艱難,甚至比想像中還難。
即使知道資訊可能偏誤,我們還是受到立場和目的左右
過去兩、三天的社群媒體上,我們看到了許多使用者,其中包含不少理應有上述媒體識讀能力的朋友,更不用說那些曾經研究過不實資訊或提供過教戰守則的專家學者,都急著轉傳相關資訊,其中有許多看不出消息來源,或難以辨認發言身分與背景的訊息、影像、聲明,甚至是具體行動的呼籲。然後,有人開始更換大頭貼,或從轉傳訊息進而主動貼文。換句話說,他們不僅無條件接收,而且開始行動。
這個發現,其實相當令人震驚和憂慮。為什麼我們在面對某些資訊時,會對其真實性和目的性非常敏感,保持懷疑甚至主動查證;但是在面對另外一些資訊時,卻又會失去(那些我們不斷提醒自己和他人的)敏感度和批判力呢?即使連應該有這方面專業訓練或素養的人,也難以避免?
跟一位年輕朋友討論到這個狀況時,他告訴我,「人們總是想傳播自己想看到,以及想讓他人看到的資訊」。這個看法,我完全理解和贊成,因為我自己也一樣。
而這一點,恐怕正是假新聞/不實資訊/事實查核的整套論述,以及相應的媒體識讀/素養原則的「阿基里斯腱」。這裡並不是要否定這整套論述,尤其是上述的「教戰守則」,本身並沒有錯,但是在實踐和落實上,顯然是有盲點的。因為最終(或最初)決定一個人會如何處理和接收訊息,甚至採取相關行動的,並不是媒體識讀能力的有無或高低,而是人們對相關議題的「立場」,以及處理資訊的「目的」。
如果不把立場和目的問題考量進來,再多的識讀推廣和教育,也不一定可以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這也就讓既有的識讀能力教育,既顯得不切實際,也無法避免人們處理資訊時的雙重(或多重)標準。而社群媒體的使用邏輯,則更強化人們以立場和目的先行,來決定如何處理資訊,而難以實現批判和查證的基本態度。
這是一個在理論和實踐上都非常艱難的課題,需要另外展開討論,本文在此暫且打住。讓我們在這裡把關於立場與目的的討論,回到最近的中國大陸民間抗議事件。
看不出來源身分的消息,為何你還是積極響應?
首先,從國內外的各方訊息來看,對於長期疫情封控的不滿,以及因烏魯木齊火災事件引發的集會與抗議,確實正在發生且有蔓延的態勢,這應該是可以確定的。但是不管是從一般正式媒體,或是從社群媒體上可以接收到的資訊,其實還是有層次不同的「不實」問題。
除了本文前面提到有許多經過轉傳、已經難以辨認來源的訊息,另外也有正式的社群媒體帳號,但卻也查不出明確的背景與身分。最顯著的例子,就是一個叫做「公民日報」(citizensdailycn)的IG帳號。在第一波圖文裡,這個帳號使用了「我們倡議」的標題,具體提出了行動方案,包括把社群媒體的頭像背景換成白色、發佈白紙照片,以及使用「#A4Revolution」或「#白紙革命」的搜尋標籤等。
這個訊息和倡議立即獲得了許多台灣網友的響應,到處可見純白大頭貼與A4白紙圖片。坦白說,我讀到這個帳號裡的文字,也很受感動。但我同時也很想知道,這個組織的真實身分到底是什麼?然而經過一番查找,幾乎是沒有任何資料可以判斷或追蹤。
在這樣的條件下,如果參照前述面對不實資訊的教戰守則第四條,我們不但不應該轉傳,更何況是呼應和行動。然而直到本文寫作的今天,該帳號仍在發佈最新圖文,並持續以「我們」的身分提出訴求和行動呼籲,而社群媒體上的轉傳也還在持續。為什麼呢?
原因其實也不難推測,就是上面提到的「立場」與「目的」。首先,這個帳號的言論立場,不但與台灣目前主流的反中立場,以及對中國的印象相符;其發佈的資訊內容,也完美符合一般對於「暴政高壓下抗爭人民」的形象與修辭,以及我們經驗中「對國家進行鬥爭」所應該會提出的訴求。然而,正是因為如此完美符合,所以更讓人警覺:這個帳號的主持人到底是誰?他們怎麼組織和運作的?他們為什麼可以自由運用IG和Twitter這些社群平台?更重要的是,他們跟現在中國內部各地發生實體抗議的學生或民眾的關係是什麼?他們的訴求和呼籲有什麼樣的民意基礎?
如果我們認為關於不實資訊的識讀能力是重要甚至是必要的,那麼上述那些背景資訊,難道不是跟他們所發佈的激昂與動人文字一樣重要?更何況,台灣的社運從野百合時代就希望做到社運內部的民主,如此講究社運民主內涵的我們,難道對這樣一個來路、目的、運作完全不透明的社群媒體帳號,就如此立刻信賴,甚至起而幫忙宣傳、參與行動了?當然,中共向來高度管控訊息,反抗勢力的身分或許有隱藏的需要,但這並不等於完全沒有替代性資訊揭露的可能。
你的每個動作,都可能對當地民眾帶來影響
當然,你可能會說,就算是資訊不透明,甚至有不實的可能,但只要大方向對了就好了,支持一下有何不可,有何不該?而且中國本來就需要改革,有改革對他們就是好的啊?
這裡就牽涉到不實資訊傳播的「目的」問題。確實,我們通常都是為了別人「好」(不管是讓人開心、長知識、更健康等等)才轉傳那些可能是不實的資訊,而不是刻意害人──但我們也很清楚,不實資訊確實可能害到人,甚至是整個社會。你可能又會說,有這麼嚴重嗎?我會說,有的,因為歷史上已有明鑑,而且就在不遠前。
2010年的「阿拉伯之春」,正是在社群媒體興起以及伴隨而來全球的注目,甚至是各地尤其是西方世界(以及接受西方民主價值的地區)人民的搖旗吶喊聲中發生的。反獨裁、爭自由、爭民主,這些「普世價值」我們怎麼可能不支持?然而十幾年後,這場運動對阿拉伯世界的影響,並未如想像中美好,國內外都有已經有很多討論和反思:許多阿拉伯國家的民主進程不進反退,陷入打打停停的內戰,死傷無數。即便被稱為轉型成功的突尼西亞,也浮現嚴重的經濟問題。
這裡當然不是說民主自由不值得追求,但是每個國家的歷史和社會條件不同,其改革過程顯然需要更長的醞釀和折衝。短期的催逼或許熱血,但複雜效應卻難以預料。更何況,承擔社會變革苦果的是當地人民,而不是在社群媒體上喊衝叫好,換換大頭貼只為了表態一下的外人。
更近的例子則是尚未結束的烏克蘭戰爭。世界大部分國家和人們,通過主流媒體與社群媒體製造支持烏克蘭、譴責俄羅斯的驚人聲浪,俄羅斯和普丁被理解為萬惡不赦的罪犯,澤倫斯基則是勇敢正義的民族英雄。然而,已經有不少研究和報導指出,其實過去十年裡,以美國和西歐為主的國際力量,是如何聯合烏克蘭境內的極右勢力,以及西方媒體推波助瀾,不斷地累積最終引發戰爭的柴火。關於這個過程,傳播學者馮建三已有〈不實資訊、廣場事件與戰爭責任:理解烏克蘭〉專文披露,只是當初熱切地更換烏克蘭國旗當做大頭貼的人們,還願意閱讀、反思,然後考慮一下烏克蘭與俄羅斯民眾如今承擔的苦果嗎?
關心與聲援的同時,也保持謹慎的心
最後,讓我們再度回到面對「白紙革命」的問題。中國社會正在發生變化,台灣人不可能不關心,但恐怕得真正的關心。要能夠真正的關心,固然需要面對不實資訊的「教戰守則」,但更重要的應該是反思自己的「立場」和「目的」。這不是說我們不能有立場,而是應該想想,是不是因為立場,所以限制了我對事情更完整的了解?是不是因為立場,所以我過急的採取了行動?
當然,我完全理解,對一般人來說,時時反思立場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不過對學者專家來說,理應做到)。這時不妨換個角度,從「目的」來思考:如果我對這件事情的認識,或我採取了任何行動,是為了看到中國真正往正向變化,為了中國大陸一般人民的福祉,而不是不負責任的表態,那麼就應該可以意識到:我一時自認理所當然、熱血正義的言語與動作,換來的可能是對岸人民必須長久承擔的苦難。我們或許也就可以因此更加謹慎,保持警覺,同時帶著真誠的祝福與負責的態度,關注中國大陸近期的社會變化,並採取最適當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