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執政黨團因為九合一選舉失利而陷入內部紛亂之際,本周二的新冠確診人數再度噴發,相較於前一天激增七成。同一時間,主要國家的央行領導,從美國聯準會的紐約分行總裁John C. Williams,到台灣的央行總裁楊金龍先生,則是在同一天的不同地域,發表關於通膨原因與貨幣政策的公開立場。
有趣的是,因為時區有別,所以美國在十一月的廿八日舉行,而台灣則在廿九日。至於歐洲議會的學術研究部,則是發表一份由機構外學者做成的調查,以跨國通膨發生的成因有異,和歐盟經濟體對全球輸出通膨的可能性遠低於美國的影響,因而明確主張:全球並不需要一體進行的政策立場,貨幣緊縮。
歐盟議會的這個報告,其分析角度在強調歐盟通膨原因,主要來自電力與天然氣所造成的成本推升;至於天然氣的供應缺口,不言可喻的自然是來自於俄烏戰爭的發生。報告論點並及於歐元跟美元,在全球介入實體貿易與金融資產交易上的重大不同,來支持其對於高利率的緊縮政策,應該要說不的思辨。
無獨有偶,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在中研院經濟所六十年所慶的大會上,強調全球熱錢的潮汐,來得快、去得也快,但卻無從做預測和追蹤,造成台灣股、匯市的震盪很難避免。他更有感而發的認為就像氣候變遷,讓現下的地球能在短短幾天內就把全年的雨量下完,因而時常有乾旱發生。
於氣候變遷之下是很難做到精準預測,但若比對寮國甫完成的湄公河計畫,之於巴基斯坦在今年夏天的暴雨成災,問題就很清楚:盡人事、聽天命,才是執政者與權力階層的天職。
楊金龍總裁以「台灣的通膨與貨幣政策:回顧與展望」來進行演講,他提到受美國聯準會的「暴力升息」影響,全球金融市場也隨之而有著劇烈震盪。雖是事實,但台灣四大基金與國安基金合該有類於湄公河計畫的蓄水或排洪功能;而匯率的變化,則是水庫閘門在做整體調配之時的起落關鍵。
熱錢的進進出出,難免造成台灣股、匯市波動;而國際資金的政治敏感度很高,自從二○二○年以來的移動頻繁,「資金移動我現在慢慢體會到,有一點像氣候變遷」。究其實,一旦兩岸關係走向決裂、激化,過往將台灣作為藏金窟與龍脈的境外資金,可就像躲避二點五度C的動物一般,被迫做遷徙。
誠然,資金移動的出手時機,有時很難精準預測,因而導致貨幣政策管理上的困難;但是中華民國作為主權國家,更在過去的四十年間能成為在東亞的營運和調度中心,這樣的角色扮演與主動定位,則是我輩無從逃避的責任。
當歐盟議會主席、法國總統和德國總理,各路的最高領導人相繼奔赴中國大陸,好做為國際企業的開路先鋒。這番啟示,意味台灣金融市場所面臨增溫中的二點五度C,還是有可為且當為的。
最後寄語央行楊總裁,要敢於為台灣經濟和企業堅守住底線、伺機則能果敢出擊。
(本文刊於2022年11月30日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