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的事情張方遠│不要玷污了白紙

热门出版物

張方遠│不要玷污了白紙

(感謝作者授權轉載,文章原載Facebook專頁「方遠北杯講看麥」,圖片來源:推特)

是的,我又失眠了。這幾天刷著微信朋友圈和不同的群組,大陸的朋友發上各種反封控的影片,又看著臉書和推特上面的各種訴求和說法。是同一個事件沒錯,但像是平行世界。

這樣的感覺我們在「自由世界」太熟悉了。遠的不說,佔中、太陽花、新疆、反修例、烏克蘭,再到白紙,某一種「期待」和「亢奮」,沒過多久就會席捲一次,而且間隔越來越短、速度越來越快。

我跟一位長居北京的台灣朋友聊起這個感受,他說他也失眠了,為烏魯木齊的災難感同身受,因為他住的那個單元樓最近也被無理封控,大家在群裡炸鍋,組織起來去找居委會維權。他們是在局內實實在在生活的人們,眼前遭遇的處境、擔憂和憤怒,真的是局外臉書頭像一張又一張的白紙能承擔的嗎?

從週末兩個晚上,到這一兩天,牆外的風向有一點微妙的變化。頭兩天看到多少中共崩潰論、中共瓦解論的「預測」,到了這兩天,大部人又說不會危及中共統治云云。其實這些說法變化的「理性」背後,透露的是他們的悲觀,因為事情從頭到尾都不是按著他們的想像在走的。這是不是一場「顏色革命」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在外面的很多人、非常多人,就是想看到一場一發不可收拾的「顏色革命」上演,野火燒得越烈越好。

但,中國大陸經歷的還會少嗎?遠的不說,就說十多年前2011年吧,很多人可能都忘了的「打醬油」事件。那時茉莉花革命在北非燒開,網上開始流傳著「中國茉莉花革命」也要來了,還流傳著具體集會時間地點的公告,2月20日下午2點在北京王府井廣場,不見不散。

一時之間,台灣的Facebook上面充滿著聲援和響應。時間到了那一刻,廣場上吸引了上千名圍觀民眾,西方媒體更是大陣仗。現場群眾還拍到了當時的美國駐華大使洪博培,穿著一件袖子上繡有星條旗的外套,宣稱是「買菜路過」。隔天各家西方媒體紛紛大肆報導,各種「抗議人潮」和「警察陣壓」的標題與照片。台灣媒體豈會缺席,自由時報說「傳已14人被逮」,而香港壹傳媒則用動畫模擬警察手持衝鋒槍與民眾對峙的畫面。

然後呢?中國崩潰了幾天,換中國崩潰論又崩潰了。

西方的中國研究學界一直很好奇為何中國就是不能如他們所願,怎麼就是和平演變不了,也瓦解崩潰不了。於是乎有一位大師總結出,這叫中國威權的「韌性」。說

「韌性」我不反對,但他們只看到他們想看的政治權力那一面,卻忽略了中國大陸政治機制與社會之間存在的有機或良性互動。社會存在著發聲和維權的空間,而且還有助於中共糾錯機制的運作,結合群眾的力量去整改那些有問題的官僚。

其實這個情況在這次各地的反封控行動中也能看得出來。西方和台灣媒體運用自己那局限到可笑的認知,膝蓋反應式的把所有行動都看成單一化和平面化。事實上真的願意關心的人,不難看出各地形式不同,有悼念烏魯木齊的集會,有反對核酸的,也有反對居委會無理封控的,當然那些口號喊過頂的也是有的。

除了那些被刻意放大的「下台」運動之外,大陸群眾的能動性並沒有被理應承擔起所謂「理中客」的外在媒體呈現出來。比如能看到,有居民組織起來到派出所去,用《民法典》實實在在的法律規定,去向警察做「普法」的工作,在警察的陪同下再去和居委會爭取取消不合理的要求。也能看到,有居民直接找上居委會,提出中央下發的二十條、消防法以及種種法律,成功解開了不應該出現且影響安全的鐵絲網。還能看到,北京清華大學抗議起來後,校方選擇的做法是與學生對話,召開座談會,最後找到雙方都認可的方案。座談會的紀要還被整理出來發上了微信公眾號,已有10萬+的閱讀量。

還有一些的變化,聲量不見得那麼大,但確實在發生。比如武漢多個區域在陸續提前解封小區,一些中央級的官媒指明核酸檢測產業鏈的亂象,還有提出了「精準免檢」也是「精準防控」的看法。最新看到的是,重慶渝北區開始試點,暫緩轉運方艙,允許符合條件的居家隔離。今晚在朋友圈刷屏的是,是浙江宣傳部門發出的文章〈「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跟人民對話的態度和方式,頗為受到肯定。

舉這些例子不是要說中國大陸的防疫政策完全沒有可受檢視之處,而是想說這些變化的結果,恰恰體現出中國大陸政治運作裡面的「民主性」。它不是台灣西方熟悉的代議式民主──那種投票形式重於一切的民主──也不一定要用官方的「全過程人民民主」,但不能說大陸就沒有「民主性」,而是有著屬於其在地脈絡的官民互動模式,政策上的進一步退多步,有時候也跟網上民意取向有關。

對於政府防疫的政策的不滿,台灣難道沒有嗎?西方難道沒有嗎?可是為什麼唯有中國大陸的民怨,被當成是很稀奇罕見,甚至被投以獵奇和莫名寄望的眼光呢?這是因為冷戰遺留至今的反共意識形態仍主宰著我們很多人的思維和認識,從而以一種文明優越的高度,把中國大陸一切事情「非人化」,甚至可以說把這塊土地上面的人們當成是一座供「民主」觀賞的「動物園」,從而往往把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反常化」。眼前最近的例子,除了大陸民眾爭取合理防疫的行動之外,不久前胡錦濤離座事件不也如此?一個高齡而且或許生病的老人家,不能是身體不舒服,只能是「被架離」。

民主、自由、人權,人人都可以琅琅上口,聽起來賞心悅耳之餘,有時候還不小心流露了自己的偽善。中國大陸花了很大的力氣和努力,讓多少人脫離貧窮,而且標準比聯合國還高,可是西方依然說中國「沒有人權」。等到大陸民眾為了封控上街時,一些人擔憂的是工作失業生活生存等等問題,這時在西方的眼中,經濟民生又巧妙偷偷接軌到了「人權」。窮人能吃飽不是人權,上街抗議舉白紙就是人權?

我還看到一個老師的比喻很有道理。外面「聲援」用上的那句「不自由毋寧死」,反而體現了某些人思想的單向和淺薄。烏魯木齊大火和貴州運轉大巴的災難,受難者在物理意義上都是「不自由」,那一些人跟風吶喊「不自由毋寧死」,難道是要說他們「死得其所」?

這些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口號,除了滿足自己的道德位置之外,不只解決不了大陸民眾實際面臨的防疫問題,還讓情況越來越亂,或者說希望情況越來越亂。從香港烏克蘭到白紙,哪次不是「民主自由人權」,但「民主自由人權」哪次又真正化解了矛盾?這些在局外的口號、批判、憤怒、觀火都很容易,「民主自由人權」最簡單,卻最虛無。不要忘記自己所處的社會也是付出代價經過陣痛的,中國大陸正在摸索適合自己的路徑方案,會有痛苦,但一定也會走過去。

我接觸到的多數大陸朋友,或者是在大陸的台灣朋友,他們並不反對防疫,不乏有人肯定中國大陸先前的防疫成果,而是反對如今不合理、層層加碼的防疫。我們還是要想一想,真正的關心和聲援,究竟是希望大陸人們的民怨得到化解、困境得到解決?還是希望火上澆油、越亂越好?

不要忘記在裡面生活的每一個人都不容易,外面那些掩飾不住「歷史終結」式的亢奮與期待反而是最不需要的,那終究只是名為悲天憫人的見獵心喜而已。白紙,應該是純潔無瑕的,不要玷污了白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