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韋伯韜 | 面對碳元時代

热门出版物

韋伯韜 | 面對碳元時代

在過去幾十年的油元時代,產(石)油者收錢,買油者出錢,油元一詞,用以描述這些數量龐大的資本流動,及其衍生的各種經濟現象。台灣因為是能源孤島,自己不產任何油氣,所以只有出錢的份,幾十年來都在使用全球最貴的能源。現在是碳元時代了,資本流向改變,有碳權者收錢,買碳權者付錢,而台灣有三分之二的土地覆蓋了森林,大部分由政府擁有,其中有161萬公頃國有林地,是珍貴的資產。以印尼碳資產公司的實測數據,每萬公頃沼澤泥碳林地可吸碳三千萬噸,於是就擁有三千萬噸碳權。適度開發國有林地,政府不難擁有每年上億噸碳權,占台灣每年排碳量的三分之一,將之分配給出口製造業,方可維持台灣的出口優勢,維持經濟動能。在碳元時代,必須好好發揮這些碳權資源,台灣經濟是出口導向的,更要在碳權上不能太過被動,否則一旦出口受挫,經濟民生就不可收拾。

山雨欲來風滿樓,現在全球各國都必須為地球暖化付出心力。2015年12月195個聯合國成員國通過氣候協議《巴黎協定》,取代京都議定書,要求各國共同遏阻全球暖化導致極端氣候肆虐的嚴重趨勢,各國也據此自訂減碳方案,當時台灣訂出目標「2050年減碳50%」。鑒於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在2020年創下歷史新高 418 ppm,美國航空與太空總署 NASA 宣布 2020 年與 2016 年同為人類有完整氣象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預測世紀末全球溫度上升可能達到攝氏 3.5 度,全球每年必須還要再少排放 150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才能夠達到升溫不超過攝氏 2 度的目標,如以每噸100美元計價,這就是每年1.5兆美元的資本流動,規模已達目前石油資本的六分之一。2021年11月聯合國於是在蘇格蘭格拉斯哥COP26議決「2050年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該次會議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係合併三個國際公約締約國會議:《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國會議、《京都議定書》第16次締約國會議、《巴黎協定》第三次締約國會議,由英國政府與義大利政府合作舉辦,相關規定也愈趨嚴厲,促使各國陸續宣布國家層級的碳中和或淨零排放 (net zero emissions) 目標,超過五十個國家宣告了在本世紀中葉達到碳中和,超過一百個國家在政策制定之中,有些歐洲國家設定更早的時間點,如瑞典設定在 2045 年,芬蘭設定在 2035 年。全球碳排前三高者都已提出期中減碳承諾: 中國要在2030年碳達峰,美國宣示2030年要減碳50%,歐盟宣布要在2030年減碳達55%。

台灣的政府與企業起初好整以暇,但終歸是要面對現實的,所以也不得不面對碳中和的政策,於2021年4月宣布要在2050年到達碳中和,也就是淨零排放,並在2030年排碳量減少30%,這當然是絕對高難度,因為我們過去十多年排碳量一直在3億噸上下,完全沒有改進,要在短期內做如此大幅度地降低,輿論批評不斷,指責只是口惠而已,環保署因而宣布2023年會訂出每公噸收取碳費的金額,同年開始課徵碳費,國發會則規劃永續發展路徑圖,啟動中小企業盤點。各產業公會、協會也陸續收到公文,要求有示範廠商試行,務期達到減碳目標,但根據企業普遍的意見,他們早已啟動淨碳計畫,並非不想「減碳」,而是台灣的能源配置,想要達標是難上加難,因為發電業(台電)是最大(七成)的排碳大戶。台積電2021年成為第一家加入全球再生能源倡議組織(RE100)的半導體企業,承諾2050年前全球營運百分百使用再生能源,讓用電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歸零,以降低環境衝擊,並且大手筆以1490億元,簽下沃旭第二期的離岸發電20年,台積電「2019年社會責任報告ESG」資料顯示其全球用電量為143.27億度(絕大多數在台灣),占台灣總電量5%,台灣2019年再生能源發電量154億度,全台綠電,僅夠台積電一家使用。台灣不僅綠電不足,連「碳權交易」也都未有規範,發電業的2.1億噸鉅額排碳成為無解。

歐盟是積極的地球保護者,對排碳的要求也最直接,在2019 年 11 月COP25馬德里會議之前,率先宣布2050年達到碳中和,要把排放到大氣中的人為額外碳排放量,透過植樹或工程技術或行為改變移除,或運用碳交易取得碳權來抵換,達到正負相抵,名義上不製造額外的碳,並進一步於2021年7月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要針對未遵守規定的進口產品徵稅,預計從2023年開始試行,2026年全面生效,對於所有進入歐盟的商品,要求符合碳排放的額度。例如對汽車業的規定就很明確,歐洲車廠需要降低生產每輛車所產生的碳排放量,如果無法達成歐盟目標,就會被罰款甚至停工。相反的,如果車廠的碳排放量低於歐盟設定的標準,那就能夠獲得「碳權」(即「碳排放信用額度」Carbon Emission Credit),用以轉賣給那些無法達標的車廠,幫他們免除罰款,這就造成資本流動,形成市場。在 2015至2019 年的階段,歐盟規定的碳排放標準是每公里排放 130 克的二氧化碳,換算成每百公里 5.6 公升汽油或 4.9 公升柴油的油耗,已經在 2013 年提前達成這個目標,2019 年全歐盟車輛的平均碳排放量每公里 122.4 克,於是在2021 年啓用新門檻每公里排碳95克,無法滿足目標的車廠,每超標1公克罰款95歐元。歐盟更具野心的減排目標,力拚2030年歐盟註冊新轎車、廂型貨車平均排放量分別較2021年上限減少55%、50%,2035年新車排放量歸零,這只是歐盟13 項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的一小部分,藉此確保歐洲大陸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至較 1990 年低55%,2050年達淨零排放。

美國則於2015年開始對油耗及排放不符標準的車輛裁罰,罰款5.5 美元/0.1 MPG (每加侖行駛英哩數),於2019年上漲到 14 美元/0.1 MPG,低於標準者則發給碳排放信用額度,可供不符標準者沖抵罰款。

歐、美同步要求汽車減排,使得完全不須為此煩惱的純電動車廠特斯拉因而大發利市,2021年出售碳排放信用額度(碳權)收益12.65億美元,占其總收益24%,預估2022年碳權收益會倍增,首季就成長了116%,股價大受鼓舞,執行長伊隆馬斯克成為全球首富。碳權資本由汽油車廠流向電動車廠,由燃油電廠流向綠電廠,由製造業流向碳權業,從新竹流向中央山脈,從東莞流向大興安嶺,從德國流向印尼,漪歟盛哉,與工業時代資本從鄕村流向都市恰巧相反,我們將躬逢其盛。碳權交易市場在各地興起,碳資產公司紛紛上市,量碳師、碳管師(碳排放管理師)職業當紅,往後數十年,我們都得面對碳元時代。

(本文刊於2022年6月號卓越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