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陳國樑 | 超徵五千億就是數字管理失靈

热门出版物

陳國樑 | 超徵五千億就是數字管理失靈

根據最新統計,截至10月底,今年全國稅收實徵淨額為2兆8,261億元,此一數字,占全年預算數2兆7,243億元的103.7%;意味著,雖然還有11、12兩個月的稅收尚未進帳,稅收已經超徵1,018億元。

若以去年11、12兩個月之實徵淨額(分別為2,527億與1,641億元)試算,今年度全國稅收實徵淨額,將來到3兆2,429億元;不僅輕鬆地躍過赫赫3兆元的門檻,超徵金額更高達5,186億元!

以2023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所編列之歲出數字作為量尺,5,186億元的超徵,規模猶勝於按政事別歲出分類之第二大項—教育文化科學支出(4,962億元);約當於41個中央研究院預算(126億元)。

不過是兩年前,該時已是不可思議的1,878億元歷史超徵記錄(出現於2015年「財政健全方案」的施行),而今看來竟然是「區區小數」。然而,在財稅圈內諸眾,仍未從去年讓人嚇到吃手手的4,327億「天文超徵數」中回過神來,今年稅收已悄悄然地「超益求超」、更上好幾層樓。

只論其事,稅捐稽徵機關依法徵稅,稅收的超徵,並無違條舞法之虞;但若誅其用心、回歸稅收預測的源頭,持續性超徵,意味著政府的數字管理失靈。

在量子力學裏,粒子的位置與動量不可同時被確定,若位置的不確定性越小,則動量的不確定性越大,反之亦然;此為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所提出之「測不準定理」(The Uncertainty Principle)。且容筆者胡啾瞎說:稅捐稽徵有如量子力學,若行政官員益趨保守,則超徵的不確定性越大,反之亦然;此乃稅收預估之「測不準定理」。

預算是政府為完成施政目標的財務計畫。舉凡政府施政作為,沒有預算無法進行;預算之編列,為了考慮財源,有賴稅收之估計。基於財政穩健,稅收預估保守,可避免預算編列歲出無度,無可厚非。但是過度的保守,就是「人為操弄」;其結果就是正在發生的稅收持續性超徵。2014年至今,除2020年因疫情初起、略有缺短(223億元)外,稅收連年超徵,累計至今年底,超徵的稅收將達到1兆6,221億元;相當於「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與「中央政府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兩項特別預算(各為8,400億元)之所有經費加總。

進而論之,持續性超徵的稅收,是未能列入政府年度施政規畫的財源;規模竟然高達4、5千億的稅收超徵,意味著預算程序功能不彰、政府施政不效率。更有甚者,如果持續性的超徵,若非肇因於過度低估的「人為操弄」,則更要擔心是否為稅制的系統性因素使然。如有莫名虛增的稅負,表示整體稅制有正當性疑慮,租稅正義蒙羞。

歷史學者黃仁宇先生,在其所著《萬曆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一書,以1689年的「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作為英國邁進「在數目上管理」(mathematically manageable)國家的分野,並認為這是大英帝國之所以稱霸世界好幾個世紀的主要原因。

反觀中國二千年來,則是以「道德代替法制」、「沒有對付複雜因素和多元關係的能力」、「不能補救組織和技術之短」、「問題簡化,以適應政府本身的低能」。套用近年台灣發展所出現之諸多亂象,除「道德代替法制」之「道德」兩字,或須改為「意識形態」外,黃先生所論,可有未洽乎?

(本文刊於2022年11月28日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