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主計總處公布二○二○年底,台灣每戶家庭的財富依購買力平價(PPP)計算,高達七十九點八萬美元,僅次於盧森堡和瑞士,高居全球第三名,不但高於美國,而且也遠高於OECD國家的平均數廿五點五萬美元。台灣人真的這麼有錢,每戶家庭擁有的財富真的可以在全球排名達到前三名嗎?我們相信這是每一個國人都想要知道的事。
從統計上看,主計總處估算二○二○年台灣每戶家庭的財富總額為一二六三萬元,其中包括存款、股票與不動產的總和。接著,為進行國際間的比較,就需要考慮每一個國家貨幣對美元的匯率,然後再考慮每一個國家貨幣在當地的購買力,最後就可以計算出該國每戶依購買力平價下的財富總額。但是,如果要把購買力平價的計算方法用到計算財富的實質購買力時,就必須要謹慎一點,因為這裡面可能會有一個重大的統計謬誤。
因為在計算PPP時,要同時考慮匯率與物價,當一個國家的物價上升,購買力就會相對減少,因此估算出來的實質所得與財富就會下降。問題是,在計算物價時通常是以消費者物價(CPI)為準,而CPI的估計中是不包括房價在內的;但在計算每一個家庭的財富時,房屋價格卻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國家的房價高漲(比方說台灣),而物價卻是相對平穩的時候,就會出現家戶財富隨著房價而大漲,但是因為物價不漲(因為房價不計算在內),而如果其他國家(比方說美國)物價上漲,就會造成我國用購買力平價計算的財富變得更高。而現在的台灣剛好就符合上述的情況。
也就是說,因為CPI裡面不包含房價在內,所以當房價大漲而物價相對穩定時,用PPP來估算財富的實質購買力時就會嚴重高估,這就是目前台灣購買力平價下財富被高估的最主要理由。其實這種財富購買力被高估情況不但不一定值得高興,其可能的副作用也許更值得關注。
首先,房價大漲看起來似乎對有房子的人有利,但是台灣大約七成的家庭只擁有一棟房子,而他們必須自己要住在裡面,所以房價上漲帶來的財富效果有限;但是,對於擁有愈多房子的家庭來說,房價上漲的資本利得就會愈大。也就是說,當資產價格大漲的時候,通常就是財富分配愈惡化的時候。其次,由於台灣薪資上升的幅度遠低於房價上升的幅度,因此台灣的房價所得比也愈來愈大,這表示說,在台灣購屋是愈來愈困難的事,所以房價高漲長久以來已經成為民眾最不滿意、排名第一的事。第三,許多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因為買不起房子而被迫搬離市中心,所以我們看到台北市民人口下降的速度遠超過其他城市。最後,過高的房價和居住成本太高,也是導致年輕人不願意生小孩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造成台灣新生兒人數大減的國安問題。
擁有財富當然是好事,但如因統計上的問題,而高估了人們實質的財富,則不一定值得高興。尤其是如果財富的增加只是單純的因為房價上漲而造成,那麼對於整體社會的影響可能遠超過財富本身增加的效果,值得全體國人關注。
(本文刊於2022年11月22日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