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盧信昌 | 當沈富雄遇上克魯曼

热门出版物

盧信昌 | 當沈富雄遇上克魯曼

一向能言善道的前立委沈富雄,最近聽聞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對台海情勢的發言,分析出所謂中共的追求台海「新常態」,意味兩岸開戰的可能性,非常不高。他在臉書撰文強調:「美中爭霸,此後五十年將無寧日,… …,由北至南,容許北京營造所謂『新常態』之處,也只有台海而已。」

沈大老特別提醒國人:「但別忘了習大舞劍,意在拜公,台灣不要窮緊張,要以『新頭殼』對付『新常態』。」信然,就在拜登總統與其國務卿布林肯陸續做公開表述,絕不與中國進行新冷戰之際;一時三刻的策略示好,當然不等於船過水無痕啊!像財長葉倫女士幾番提議取消關稅,中國大陸即不置可否。

沈前立委更大聲疾呼,中國大陸對台灣的敵意最淺;就第一島鏈的國家,中國最恨日本!這樣的推論頗符合名嘴邏輯,畢竟收視觀眾最大,說學逗唱之餘,笑笑就好;有誰承受得起對岸強大到能四海顯神威?何況是有地基飛彈,在睡夢中打從頭頂掠過台灣上空啊。台、日民間再怎麼親善,要死,死道友;可不能死貧僧。很能有共鳴的。

無獨有偶,一路預測通膨不會發生,即使有也在幾個月內消失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教授,最近提醒地緣政治可能對台灣產生嚴格挑戰。他的觀察,全球化受地緣政治影響而在開倒車;因此受惠於科技供應鏈與區域整合,像台灣企業稱雄多時的半導體代工,很快會發現並非是牢不可破,而要比想像當中更加脆弱的!

兩位大老都提及台灣社會的經驗值,可能經不起被細細推敲:中國大陸的軍事實力,既不像表面顯示般的強大;而東亞供應鏈的緊密程度,也不是涓涓滴水所難以穿透過去的。當沈大老提出的警訊之一,中、美將會爭霸五十年;相信克魯曼教授該會回他說:這就對了(That’s right)!

克魯曼教授進一層認為:私部門的投資考量與最終決策,定然因為繼續在特定國家做供應,政治風險一旦提高,因而要時時擔心、甚至是以避秦心態,速速外逃才好。反觀,台灣高層的公開說帖,主要擔憂異地做生產的人力素質與敬業心,均不足以挑起大樑,之下的前瞻顧慮和有的現實隱憂。

正因為地緣政治所涉及的面向非常複雜,克魯曼教授說美國的國安考量,有必要把境外生產鏈搬到就近的墨西哥和加拿大等地。回顧歷史過往,早年台灣企業主即幾番請纓,上陣到中美洲、東南亞。有像是La New跟燦坤,在賺足第一桶金即能風光轉型成功的;當然,更有鎩羽而歸的草帽大王,跟牛仔褲專用料的丹寧布廠。

美國的國安有需要,再自然不過。問題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究竟誰來買單啊!經濟學者考量總體效益與中、長期效果;但企業家,尤其上市公司,還得面臨每一季的獲利報表跟年度的成長預測。畢竟,看人挑擔,一向不腰疼。

在2022世界投資者聯合論壇,克魯曼教授以視訊方式講演:「Inflation and the future of financial assets」;關於利率展望,他提出兩年內即能回歸到2019年的狀態,新冠疫情之前的美好過往。媒體普遍報導,可能在2023年前後;但克魯曼教授則在臉書上,親自寫下他預計在2025年之後。

今年的美國房市與房貸機構表現,已然顯現房產市場的後繼無力;究竟聯準會利息政策的回跌,所謂的兩年內,該如何起算才好呢?可真是如人飲水,任憑想像卻又處處充滿玄機啊。

經過媒體的報導吹捧,相信樂觀的人泰半會聽成2023年;但克教授臉書,白紙黑字則只給用功追蹤的人做參考。至於大老,可否幫忙解讀克教授的濃厚口音,看看如何精準翻譯那視訊會場的雜訊和口語英文啊!

(本文刊於2022年10月8日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