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王皓平 | 都市漸縮小 無限開發郊區是浪費

热门出版物

王皓平 | 都市漸縮小 無限開發郊區是浪費

地方九合一選舉在即,從北到南各陣營參選人提出所屬縣市的未來願景。政見內容不乏產業區開發、科技產業進駐、住宅供給、捷運線路新設、快速道路拓寬或延伸等等的政見內容。這些政策的基底邏輯乃是建立在「大就是好」的思維。

然而,我國人口自二○一九至二○年起出現「生不如死」的負成長局面。雖然部分的直轄市、縣市的人口仍有成長,但個股再強也強不過大盤,跨縣市人口遷移的紅利將會不再,不出數年,將會走向全面「都市縮小」的局面。

近十年,台灣南北都會蛋白區與蛋殼區開發「蔓延」的過程,我們同時看到的是都市中心的「空洞化」。原本人來人往的商店街道,變成「鐵門深鎖一條街」,繁榮景象不再;國民小學原本一個年級八個班,遞漸縮減為四個班,而且每班的人數僅有廿多人,寸土寸金的台北市土地竟然被如此低密度的使用。而在都會的郊外,如林口、龜山地區,竟然在過去十年紛紛新設國民中小學及運動中心;而且,更諷刺的是,這些郊區民眾原本是都市中心的住戶,現在必須每天搭車到天龍國屬地去上班。這一來一往,是國家或都市的資源太多,還是老百姓吃飽沒事幹?

如果都市人口減少是事實,那為何還要用「成長」的思維去規畫都市的向外延伸?無限的城區蔓延,只會浪費有限的市政預算,並且帶來公共服務的不經濟。是不是應該重回都市中心去做翻轉?面對都市中心地區一整片四樓沒電梯的公寓城區,再配合人口的高齡化,使得主要人口住在「高齡不友善」的地方;也因此,這些地方的都更必要性自不待言,這遠比郊區的開發更為重要,因為數十年來的公共投資,其建設「沉澱成本」都在這裡。

而就政府面來說,若人口減少「不可逆」,那既有公共設施如何活化,減班、廢校的國民中小學或高中,如何轉化為服務中高齡民眾的社福機構;都市中心的政府機關能否集約合署辦公,並釋放用地作為社會住宅或更有價值的商業使用。

誠如哈佛大學都市經濟學者Edward Glaeser所言,都市是環保的,可省去人們舟車往返的「碳足跡」,而且更可免去大面積的郊區開發,讓人們享有更大面積的森林涵氧空間。

(本文刊登於111.10.17 聯合報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