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李沃牆 | 金融科技詐騙 決勝心防

热门出版物

李沃牆 | 金融科技詐騙 決勝心防

邁入數位經濟時代,詐騙手法也與時俱進。相信不少民眾和筆者一樣,最近常常收到假冒券商或銀行名義,傳送「有急事找你」或假冒名人「投資、報明牌」等炒股、投資詐騙簡訊,或要求加LINE通訊軟體,實在令人不堪其擾。

據報導,廣達電腦創辦人林百里之妻何莎遭投資假基金誆騙五千萬元、連姓本土藝人遭「虛擬男友」詐騙四百多萬台幣(警方報案紀錄)。然而,這只是冰山一角,去年全台發生二四八四九件詐欺案,其中假投資詐騙手法就有四九○四件,騙走廿點八億元,占詐欺財損近四成,歷年受騙者及金額不知凡幾。

科技發展一日千里,行動支付、社群媒體、區塊鏈、物聯網、雲端計算、大數據、生物辨識、機器人的崛起,不僅帶動金融科技創新及衍生新商業模式,更改變消費者行為,但也成為新興犯罪溫床。君不見,各種新興金融詐騙手法不一而足,防不勝防,舉犖犖大者如:

一、P2P詐騙借貸:常以承諾保本保息、拆標設資金池、便利借貸還款吸引民眾;一旦公司資金斷鏈,周轉不靈,最後人去樓空,徒落得血本無歸。

二、網路投資詐騙:利用電話簡訊、臉書廣告、私訊等方式,引誘被害人加入LINE群組,加入後再進一步洗腦,等被害人匯款投資後,再行收割,最後關掉網站或App走人。

三、行動支付或網購常見詐騙風險:如付款的網站是惡意網站、App中的支付連結藏有木馬病毒或是釣魚程式。據聯卡中心統計,二○二一年全年刷卡網購盜刷筆數達五十九點六萬筆、盜刷額達十九點三三億台幣,筆數和金額各創該統計以來的新高及次高,其中盜刷額近八年暴增近三倍,顯示刷卡網路盜刷日益嚴重。

四、一頁式廣告詐騙:詐騙集團透過網站版面,當消費者透過這類廣告再連結至購物網頁後,詐騙集團以「貨到付款」取信消費者;假冒國內知名企業或商城名義誘騙;消費者收貨付款後才發現商品和廣告不符,或是商品品質低劣或有明顯瑕疵,要求退貨卻求助無門。

五、虛擬貨幣投資詐欺:常以典型「龐氏騙局」手法招攬會員投資,結果資金有去無回。

六、元宇宙風險:諸如虛擬世界身分認證問題、使用虛擬通貨涉及金融交易,恐讓金融詐騙增加、在元宇宙中移動、購買或交談對象,以及思考邏輯與個性化偏好等資料將全數被記錄,而有隱私及資安疑慮,駭客可能利用技術漏洞藉機盜取數位資產。尤有進者,NFT熱潮也隱藏諸多風險,如平台出現假貨、出售未經授權的NFT資產,相關的金融交易而衍生的詐騙。再者,目前相關法律不完備,消費者可能求償無門。

除法務及警政單位應聯手,善用科技執法,加強查緝外,金管會、消保、電信及NCC等單位也要協同合作,共同做好嚴格監管(科技監管)、研擬定型化契約及消費者教育。消費者應有資安風險意識及警覺性,也要有「天下沒有白吃午餐」的認知及「勿貪」的心態。在人手一機下,要謹記NCC所提醒的不瀏覽、不連接、不下載及要更新、要備份、要關閉、要加密、要刪除的「三不五要」口訣,加強保護個資與隱私安全,才能降低可能的詐騙風險及損失。

(本文刊於2022年07月21日聯合報)